学龄前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吕星
近年来,自闭症、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障碍类别的学龄前特殊儿童呈上升趋势。这些特殊儿童的共同特点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难以融入主流人群之中。这不仅困扰了他们的家庭,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
爱心幼儿园作为上海的一所特殊教育幼儿园,接收的都是智障儿童,更需要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特殊教育内涵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意识、交往信心、交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些规律,为学前特教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累积了一些经验。
一、确立了培养目标
1.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与人交往的意识。
2.增强学龄前特殊儿童与人交往的信心。
3.发展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整体语言水平。
4.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与人交流的技能。
5.改善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不良交往行为。
6.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确定了培养项目
项目
内容
要求
交往意识
作出回应
学习对他人的问候作出回应。
学着招呼
学习用语言或动作与人招呼。
语言表达
生活常识
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需求用语
使用最简单的需求用语。
肢体表现
表现形式
了解最简单的肢体沟通表现形式。
实践运用
学习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最简单的沟通。
三、概括了4条原则
1.主题游戏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在主题游戏后为特殊儿童提供或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提醒孩子巩固所学的交往技能。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在集体活动后,对达成目标有困难的特殊儿童进行个别教育,使每位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指导家长巩固特殊儿童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技能等。
4.缺陷补偿和优势发扬相结合。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教育训练计划,对能力强的特殊儿童做到扬长,利用他们的优势来弥补不足,对能力弱的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
四、归纳了3条训练途径
1.幼儿园常规教学训练
幼儿园常规教学的途径包括集体活动和个别训练。主题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而针对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较大的情况,需要采用个别训练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
集体活动,包括游戏、体验、学习、表演、互动等形式,活动内容参照园本课程的《学习》、《生活》、《运动》、《游戏》、《沟通与交往》领域,每天选择一个领域中的一个活动进行学习。各班老师根据本班儿童的特点,选择活动主题,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修改,使内容更切合本班儿童的需要。
个别训练,是指在语训室、视听室、社会活动室、自闭症干预室等专用活动室进行的训练。学期伊始,老师对班内儿童进行“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测评,制订个别化训练计划;训练中,通常是老师和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但偶尔也会根据情况让其他1-2名儿童加入,来提高儿童参与训练的兴趣。每天开展两次个别训练,活动内容则是老师参照我园编写的园本课程,并根据特殊儿童个别化训练计划自主选择。
2.家庭亲子互动训练
家庭亲子互动训练的主题通常是家长根据儿童的需要,自行选择或是配合幼儿园学习内容所决定,包括游戏、儿歌、聊天、阅读、运动等互动形式。园方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巩固特殊儿童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形式更新特殊儿童家长的育儿观念,建议家长坚持每天在家庭中与儿童进行亲子互动,每周进行1-2次的家庭以外的亲子互动,如走亲访友、生日聚会、买菜购物等各类社会交往活动。
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户外活动,特殊儿童在家长们的带领下,一起做亲子游戏,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每学期组织一次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来园观看儿童的半日活动,和孩子们共同游戏、运动、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3.普特融合活动训练
普特融合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是将普通幼儿园的儿童、中小学高校师生,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爱心团体请进园,和园内儿童进行文艺表演、游戏、特奥运动等;“走出去”是指老师带领园内儿童到其他幼儿园、机构等,与普通儿童一起游玩、运动、学习。活动每月开展1-2次,主题与形式由参与双方协商制订。
活动中,教师依据《爱心幼儿园社会交往能力评估表》测试结果,对不同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让能力强的儿童主动使用语言、肢体动作参与表演、交谈、游戏,能力弱的儿童则在老师的辅助下与客人互动。
五、总结了3种训练方法
1.模仿法。利用特殊儿童从众心理,抓住日常教学活动、生活情景、媒体传播等契机,让其适时模仿。日常教学活动,指的是园本课程中《学习》、《运动》、《生活》、《游戏》实践的过程,提高特殊儿童的肢体表现能力,促进师生互动;生活情境,是指在自然的生活中创设某个生活情景来模仿学习某种交往技能;媒体传播,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利用白板、电视等多媒体来提高儿童的模仿兴趣,提高他们的肢体协调性。
模仿法面向的是全体儿童,能力强的儿童主动模仿,能力中等的儿童在老师的提醒下进行模仿,能力弱的儿童在老师的手把手辅助下模仿,模仿的对象分别有教师、家长、志愿者等。
2. 情境法。通常采用区域活动、情景表演、社会实践、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培养特殊儿童的交往能力。区域活动,是指社会交往能力强和能力中等的儿童在班内或园内的区域中与同伴一起进行合作完成某个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情景表演,是指创设游戏的情景,如娃娃家、点心坊、小医院等让全体儿童自然的交往,提高他们交往的愿望与兴趣,巩固集体教学活动中所学的交往技能;社会实践,是指儿童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幼儿园,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往,如菜场买菜、超市购物等;游戏互动,是指儿童在集体游戏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他们交往的信心。
情景表演、社会实践和游戏互动都是面向全体儿童的。能力强的儿童,教师放手让他们与不同对象进行自然地交往;能力中等的儿童,在老师的提醒下巩固所学交往技能;能力弱的儿童,在老师手把手辅助下接受同伴的交往。
3.矫治法。通常采用康训法和纠正法对因为构音障碍、心理障碍、不良行为而导致交往沟通障碍的特殊儿童进行矫治。康训法,是指在语训室和自闭症干预室对儿童进行矫治训练,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增强交往信心。康训法面向的是存在构音障碍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纠正法,是指通过正强化、负强化等方式来纠正儿童的不良交往行为,同时增加儿童正面交往行为的出现。纠正法面向的是存在不良交往行为的儿童。
六、反思
首先,我们深知学龄前特殊儿童各自都伴有不同的残疾,存在着不同的沟通障碍,制约其社会交往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故对其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特殊教育教师虽然经过培训和自习,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但面对众多的、原因复杂的教育对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教育和训练手段能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再者,我们开展的康复训练,必须符合残疾幼儿医学康复的原则,但幼儿园教师毕竟不是医生,为此,我们将继续走“医教结合”之路,借鉴和华师大教授、儿童医学中心专家一起进行幼儿康复训练的经验,深入细致地探究特殊儿童的康复规律,使我们开发的园本康复课程,更加科学合理。
为了更科学有效地对特殊儿童实施康复教育,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应当是,针对不同的儿童,根据其残疾的状况,探索不同的康复形式与内容,最大限度地追求康复实效,在逐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爱心幼儿园)
相关知识
浅谈特殊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策略
培养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中新网
学龄前儿童
儿童学龄前期的身心健康与学龄前教育.pptx
天使课堂:特殊儿童小组课直播,孩子回归社会的必备课
儿童学龄前期的身心健康与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教育是什么?如何教育学龄前儿童?
【宝宝社交能力】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龄前儿童要怎么教育?重在习惯培养,可以从六个方面出发
网址: 学龄前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74888.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764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64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40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29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29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29
- 7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224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9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9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