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堪医闹坚定出走,有人出国半年又想回来……中国医生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看到李晟医生被杀的消息,洁敏(化名)的第一反应就是“痛”,还是那种“心脏被揪起来”的痛。同为青年医生的她,非常清楚一名医学生要成长为李晟一样的带组医生多不容易,何况杀害李晟的根本就是一位陌生人,他的愤怒和李晟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很快,痛心又变成了庆幸。洁敏庆幸自己已经身在国外,“跳出了火坑”。毕竟曾经几十位医护同事,每一位都被患者家属打骂过,没有一人幸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于李晟医生被害的通报
今年37岁的洁敏,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一家医院康复科的医生。5年前,只身前往德国读博的她,在知道当地几乎没有医闹并且医生每年还能休假30天后,果断放弃博士学位,“转战”拿下了德国医师资质。
从中国北部到德国西部,洁敏是众多赴海外发展的中国医生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医学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叩开海外大门。有媒体报道,现如今,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医生已经多达6800多人,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学生申请到了美国住院医师岗位。
被媒体称为“中国医生集团第一人”的血管外科医生张强,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到美国行医,但是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不过,再过一两个月,由张强创办的医生集团就计划在美国筹备落地静脉病中心,用他发展的治疗模式服务美国患者。
有人想出去,也有人想回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博士张钰,仅用半年时间,就拿到了英国的中医师资质,在伦敦一家诊所开展肿瘤治疗。相比于国内半天就要看30多位患者,张钰现在半天看5位患者都要被同事说“卷”。在英国行医的日子规律、悠闲、有保障,但是张钰还是想回来,因为她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医药行业以后的方向还是在中国”。
01 出走德国的儿科医生:被家属打怕了,为30天年假动心
德国生活的日子里,洁敏一直在更新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北威州的中国人不多,中国医生更少,洁敏就这样记录着、分享着,也算一种和国内的链接。
但是今年6月20日“李晟医生被杀”的新闻爆出后,洁敏的更新暂停了。她告诉凤凰网健康,曾经那种愤懑又无可奈何的感受回来了。
“谁来保障医生安全?”出国之前,这个疑虑一直压在洁敏心头。医学院毕业后,作为儿科医生,洁敏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高端私立医院都待过,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让她感到充分的安全和自在。
可能因为是儿科,医护的责任会被无限要求和放大。“应该说,每一位同事都被家属打过。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新人,刚工作两个月就被打,最后辞职回家了。我们被打以后是没有家属道歉、也没有警察处理的,只有领导同事来慰问。他们一般也会讲自己当年怎么被打得更厉害。”
与其他科室相比,我国儿科医生常年紧缺。儿科门急诊却经常人满为患
这样的工作洁敏还是干了10年。一直到2019年,洁敏申请到了德国读博的机会,进而发现在德国,医生可以不用担心医患关系,还有很多“必须要休“的年假。
“德国也有医患矛盾,但是整体要比国内好上90%。第一可能是儿童医保更加全面,治疗全部免费,家长没有经济的压力和考量;第二针对常见病,都有很好的科学普及。家长们基本都会知道一些常见病知识,不会特别无知和焦虑。”洁敏说,更重要的还有“黑名单”制度,谁曾经伤害过医生、在医院闹过事,都会被记录,医院有权拒绝黑名单上的患者入院治疗。
“在德国,医生每年还有30天的带薪假期。反观自己,工作10年,每天担惊受怕,也没有好好休过假期。因为患者多人手少,大家经常是感冒发烧也不下‘火线’,一边打点滴一边干活……很快我就做了决定:学德语,考德国的医师资质。”
早在2016年,就有调查显示,91%的中国医生至少对医患矛盾、值班、晋升、科研、考核中的1项感到焦虑。与此同时,医生的自我否定心理得分比为74%,无力感为64%,烦躁为60%,紧张为55%……像很多同行一样,在工作的前10年里,洁敏也逐渐对自身价值心生否定。在德国发现不同的职业可能后,洁敏内心的“学霸”本色复苏,一路过关斩将,仅用2年时间就拿下了德国医师资格。
和中国一样,德国医疗界也常年缺人。性格果断的洁敏,索性放弃了博士学位,直接入职北威州一家儿童医院,重新干起了本行。工作八个月后,洁敏决定继续报考“专科医生”资质。为了给备考留出时间,她又跳槽到了相对清闲的成人医院康复科,每天9点上班、6点下班,周六日双休。
2021年执业至今,洁敏的工资也保持着每年2000元-4000元的增长,今年每月税后在3万多元。如果有夜班,每月还能再多拿1万元-1.5万元。
“这个收入在德国算是中上水平,足以撑起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随着洁敏工作的落定,2021年她的丈夫和5岁的儿子也“空降“到了德国。现在,儿子已经就读小学一年级,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在德国,甚至有医院允许宠物陪伴医生上班。医生的工作环境相对宽松、人性
本科毕业15年,洁敏在国内的同学、同事也都发展得不错,有的已经成为行业里的“关键人物”。但是最近,来问她“怎么能去德国行医”的人多了起来。“我能理解他们,中国的儿科医生,真的不好干。”
从“李晟医生事件”的情绪里缓过来后,洁敏又扑进了专科医生考试中。“当了这么多年医生,我还是喜欢儿科。我的理想是在德国成为儿童专科医生,那时候,我甚至可以接管一间诊所。”
02 赴美行医“失败”的外科医生:已经跳出了美国行医梦,要把诊所开到美国去
今年58岁的张强,在洁敏这个年纪时的理想也是出国行医。他想去的是美国,因为那是西方医学的制高点。
早在1997年,张强就被公派到美国进修。在那里,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叫“Smile”的英文名,学会了在办公桌上放家人的照片,还学会了保护患者隐私……西方医疗体系里医学与人文,工作与个人有机融合的模式,深深影响着张强,也与他细腻率性的性格匹配。直到现在,张强还会偶尔在手术时放上一两首法文歌。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张强并没有实现青年时的理想,而是在中国做了27年的外科医生,并先后担任三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但是今年,他的理想有望以另一种形式实现——由张强创立的医生集团,将在美国开设静脉病中心,用他推广发展的“思俊CHIVA体系”,治疗美国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疾病。
出海美国之前,“思俊CHIVA体系”已经先在非洲落地
“很多人听说过下肢静脉曲张,也见过爬满青筋的‘蚯蚓腿’,但不知道它有多常见,也不清楚它的危害。”张强告诉凤凰网健康,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高达10%,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国大概有1亿患者,欧美更多。曾经,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需要抽剥或者灼烧淤堵的静脉才能缓解,对患者伤害大,医生花的功夫也多。后来,张强医生集团引入并发展了“思俊CHIVA”方法,让静脉从堵到疏、从损害到恢复,患者术后就能下地回家,极大减轻了手术伤害。
扎扎实实做完20000多例手术后,张强医生集团成了全球CHIVA培训和认证的“发起人”与“负责人”,开始培训海外CHIVA术者并认证。让思俊CHIVA模式出海,也成为张强的新目标。
“去美国前,我们先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做了尝试。”张强告诉凤凰网健康,2023年11月,医生集团先出海非洲,在当地一家私立机构设立静脉病中心,提供CHIVA手术,手术纯自费。“已经完成了几十例。非洲经济没有美国发达,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也没有美国高,但是CHIVA还是这么受欢迎。由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CHIVA出海美国也能成功。”
张强为埃塞俄比亚患者诊疗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金额达到184.18亿美元;今年1月-4月,国产创新药出海项目累计交易金额超百亿美元。随着中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的医疗服务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除了张强医生集团,以互联网医疗服务为特色的春雨医生、聚焦长寿医学服务的循上鹏瑞利医院集团等医疗服务平台,也都在尝试向外走,拓展国际市场,争取更大的全球竞争力。
“最近2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的爆发带来了医药器械领域的爆发,其产能的突破促使我们寻求海外市场。中国的医疗服务也是一样,随着品质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一些技术、一些服务走在了世界前面。我们也想出去看看,看看我们的技术和服务模式,能不能惠及更多患者。”
7月底的台风季,准备出差香港的张强又一次被困在了机场。他顺手打开电脑,开始准备香港张强医生集团的筹备方案。“去美国行医,对于现在的我已经不再现实。现在,我更适合在海外作为CHIVA培训导师”,张强说。不过,就像最近的天气一样,医疗出海之路也潜藏风暴与挑战。“与当地文化的磨合,对当地法律政策的掌握,和当地保险的衔接,乃至资金的筹备周转……都是随时可能冒出来的难题。不过,我们还是看中这一时代的机遇,会全力以赴。”
03 畅行伦敦的肿瘤博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松弛感,但心里还是有个声音在说“回去吧”
今年7月,伦敦也比往年迎来了更多降雨。在伦敦行医已经大半年的张钰,逐渐适应了这种出门带伞的生活。
不过,她出门诊的习惯还是花了一些时间改变的。
第一天出诊,张钰就约见了10名患者。虽然这个数字只是国内门诊的1/5,她还是被香港来的同事说“太卷了”。
“那可是我在英国的首诊!我满心想的都是好好干。结果前台小姐姐也来问我:‘你今天这么忙吗?’”
去伦敦之前,张钰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出站博士后,拥有中西医结合双重背景,专攻妇科肿瘤。2023年,一家跨国肿瘤治疗机构向张钰发出邀请,期待张钰加盟,为其伦敦门诊部的患者提供特色中医药疗法。“这家机构拥有临床、科研双通道,平台很好。都说欧美的医疗发达,我也一直想出来看看,看看他们到底发达在哪儿,就这样出了国。”
对于张钰来说,出国行医的理由很简单,出走海外的路更“简单”。眼下,中医药文化及作用机制,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认同。拥有中医药学历背景及医疗资质的张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海外行医注册。但是改变工作模式、工作思维,包括改变对病人需求的认知,改变对医疗工作价值的理解,成为张钰这半年来的最大挑战。中西医疗体系的差异真的太大了。
针灸等中医药疗法及文化已经较好地受到海外患者认同
“我现在半天只看4-5位患者。他们有的会跟我聊近1个小时,并且可能前40分钟都在问我自己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接下来还会咨询我,自己的病还会如何发展,药物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随着门诊节奏慢下来,张钰也得以在更加充裕的时间里感受这句格言。因为门诊都是肿瘤患者,很多人情绪低落。他们经常会向张钰表达一些细微的感受。比如“今天吃了两次药,我感觉好一点了”,再比如“我还咳嗽,这正常吗?”……虽然这些沟通经常要发生在门诊时间之外,患者可能会给张钰发短信,但是张钰却并不排斥,也感觉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应对。
“这种感觉和国内帮助病人不太一样。在国内,我们也经常帮助患者。这是医生天然的思维,但是状态会更疲惫,有时候还会觉得力不从心。英国的医疗体系非常注意保障医护人员的时间精力,我感觉自己会更有能量去回应患者的一些需求。”
在伦敦,张钰可以每天按时下班,有需要就能休假,这在国内都是不敢想的。由于严格实行预约制,张钰一般提前两天就会拿到患者资料。她会对患者的病情做好分析,再准备一份治疗计划。等见到患者的时候,张钰已经胸有成竹。
英国门诊施行严格的预约制,大部分医护都有规律的工作时间
“应该说,英国还有欧洲的医疗工作,节奏是最慢的。我去过香港、去过澳门,也去过日本,都达不到这样的医疗节奏。”这样的工作节奏给了张钰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她终于有时间去逛一天博物馆,或者在咖啡馆呆坐一下午。但是在张钰心里,危机感也开始蔓延。“对于紧张惯了的中国医生来说,会孳生惰性,甚至停止思考。”
习惯了紧张的张钰,又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身边出国进修访学的同行,很多都选择了回国。我们都明白,国外的月亮没有那么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医疗大健康行业快速成长、快速发展,中国才是最适合的地方。”张钰告诉凤凰网健康,无论患者、病例,还是机会,中国现在都是最多的。“在英国的日子,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行业。学医不一定非要当医生,做科普、做健康管理、做健康产业,都能实现医学生的价值。”
有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4.48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9.1万亿元,约占世界的1/4。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大健康产业,确实正在跑步进入黄金时代。而张钰,也已经开始在心里计划起了归途。“我希望能以行业前沿工作者的身份回国,在更大的中国舞台上施展拳脚。”
相关知识
上药云健康出席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大会(CPIE)
中国力量崛起!社会组织为国际医疗救助贡献中国智慧
2名医疗器械中层菲律宾遇害,背后上市公司已成“仙股”
中国防疤一起出发|芭愈亮相2024乌镇健康大会 共创防疤百亿蓝海
中医 出汗别迎风走路别含胸
传承中医文化、服务人类健康丨中民国康康养集团引领中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慈善的高质量发展与融合座谈会在京举办 代表委员专家共议助力健康中国
2024西普会:探路中国健康产业“破与立”,引领行业承压前行
《三国演义》透露出的养生秘诀
国内51家生物创新药企紧锣密鼓“出海” 我国研发新药量跃居全球第二
网址: 有人不堪医闹坚定出走,有人出国半年又想回来……中国医生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5449.html
推荐资讯
- 1从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3764
- 2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3564
- 3习惯造就健康 影响健康的习惯 3240
- 4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3129
- 5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多款感冒药 2929
- 6男子喝水喉咙里像放了刀子一样 2429
- 7男女激情后不宜做哪些事 2241
- 810人混检核酸几天出结果?1 2196
- 9第二轮新冠疫情要来了?疾控中 2191
- 10转阴多久没有传染性?满足四个 2138